对县级公安机关警力流失问题的对策思考
洪雅县公安局政工监督室 杨莲琼 周旭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全民法治意识普遍提升,公安机关所承担的责任、义务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增加,民警队伍作为公安机关积极应对挑战、充分履行职责中最重要、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影响公安事业成败的关键。然而,民警队伍受工资、补贴、职级晋升等地区性差异因素影响,各级特别是县级公安机关纷纷调离公安队伍或是转任到其他部门,这些现状给当前基层队伍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民警流失的困境、走出迷局逐渐成为县级公安机关队伍管理面临的艰难课题。笔者作为在公安机关工作多年的基层政工干部,拟以洪雅县局近六年民警流失的情况为例,分析当前队伍管理实际,对县级公安机关警力流失问题提出个人对策思考。
一、当前洪雅县局警力需求、现状构成及近六年以来民警流失的基本情况
就眉山洪雅县局来讲,该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边缘,位于眉山、乐山、雅安三角中心地带,距成都 112公里 、眉山 59公里、乐山 62公里 、雅安56公里,是离天府新区建设较近的一个中小县城。全县最高海拔3090米,最低海拔417.5米,幅员面积1896.49平方公里,南北长64KM,北部宽46KM,中间仅15KM,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称,辖12个镇 3个乡、142个村、1048个村民小组、16个社区,10.2万户34.8万人。
截止2015年3月,洪雅县局共有民警260人,其中副处级领导1人,副处级非领导1人,正科职领导5人,主任科员42人,副科职领导42人,副主任科员39人,科员及以下129人;男民警228人,占民警总数的88.0%,女民警32人,占民警总数的12%;30岁(不含)以下92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33.7%,30岁以上至40岁以下100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40.3%,40岁以上至50岁以下60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23.3%,50岁以上24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9.3%;中专及以下学历13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5.0%,大专学历113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43.8%,大学学历130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50.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3人,占全局民警总数的0.8%。
近六年来,洪雅县公安局累计减少流失民警58人,调入58人,警力增减基本持平。从流失警力方向来看,公安系统流动40人,其他系统流动18人,分别占流失警力总的68.9%、29.3%;从警力流失地域来看,市内(含市级)49人,市外9人,分别占流失警力总的82.7%、15.5%;从警力流失层级来看,市级及以上17人,市级以下41人,分别占流失警力总的29.3% 、68.9%;从流失警力学历来看,大学本科及上50人,大学本科以下8人,分别占流失警力总的86.2%、13.8%;从流失警力年龄来年, 35岁(含)以下52人,35岁以上6人;从流失警力工龄来看,5年(含)以下3人,5年(不含)以上55人,分别占流失警力总的5.4% 、94.8%。
二、当前县级警力流失问题深层原困分析
理想中的警察职业是崇高的,受人尊敬的,甚至是“威风的”,因而让无数人向往。而现实中,离职民警的背影和在职民警的无奈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工作的高强度、高风险与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相对偏低形成强烈的反差,导致民警心理失衡,人心思变。究其流失原因主要有:
(一)政治待遇制约,导致民警自我认同降低。目前,公安民警与同期参加工作的公务员相比,如果分配到县委、县政府或其他部门上班,按照正常晋升,三、五年就可以晋升为副主任科员,八至十年就可以晋升为主任科员。而在公安机关工作,受职数影响,晋职晋级相当困难,造成本局还存在较多10年、15年甚至20年以上的老科员。这种政治资源的不平等使部分民警得不到精神上、物质上的激励,敬业精神随之弱化。
(二)经济待遇差别,导致民警物质欲无法满足。经济待遇低是公安机关民警流失的主要原因。洪雅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实力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而公安机关民警待遇是否优厚基本取决于地方财力,所以民警流失也在所难免。此外,“工酬不等”也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公安民警的待遇与平行的国土、交通、财政、住建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无法相比,当然更难以与金融、通讯、饮水、供电等行业工作人员相比较了。
(三)地域环境差异,导致民警归属感不强。警力不足是一个制约公安工作发展和社会治安持续稳定的重要因素。洪雅县在2009年开始大规模招录了58名警察,但公开招录警察无地域限制,造成了大量“非本地”的招考人员进入洪雅公安队伍,就我局来看,六年招录的58名民警仅有12人为本县籍贯,其余79.3%的民警面临环境陌生,生活不习惯,加之大多数年轻民警在工作地无住房、无朋友,人生地不熟,很难融入本地。
(四)执法环境高压,导致民警社会认可度下降。警民关系紧张,人民群众对警察的职业认同感降低。警察在过去是备受社会推崇和尊敬的职业。大多数的年轻民警除因确实需要找一份工作外,更多的是对警察职业的一种崇拜而入警。然而当前处于社会转轨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期,警察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往往被推到社会矛盾交织的风口浪尖,社会矛盾激化的风险也就转移到了他们身上。警察的辛苦和操劳往往不为群众所知,群众看到的是警察掌握着巨大权力、貌似有着丰厚回报的一面。由于新闻媒体对公安机关办理的一些案件和少数公安民警身上出现的违法违纪问题的大肆炒作,放大了负面效应,损害了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导致警民关系紧张。加之群众对人民警察的期望值全面提升,而警察的执法能力、水平和素质还达不到群众的期望值,直接导致群众对警察这一职业的社会评价降低,满意度降低。以上的种种原因,让民警在思想上对“警察”的定位与实际感受的定位存在较大落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