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德治” 之论,早于先秦时期便引起思想家们的纷争, 历史上亦多有论辩,20世纪70年代末再起波澜。中央将“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正式提出后,“德治”、“法治” 及其关系又一次成为理论界关注的热点。
中国一直自诩为 “礼仪之邦”,甚至对很多行为的约束,道德的作用还强于法律。很多时候社会也寄希望于人民道德品质的提高来实现很好的秩序。在大城市,特别是上下班高峰期,会看到很多年轻人在公交或者地铁一来时一拥而上,挤得老弱妇孺哀声乱叫。这种情况被很多国外媒体批评为“中国人素质低下”,中国社会也在大力提倡尊老爱幼、遵守秩序、文明礼仪等等。
可能很多有素质的国人也在想“确实很多行为太丢脸了,应该改正”,但真当公交车一来时,还是一拥而上。如果大家深入研究,其实这不一定是国民素质原因。中国大城市人口众多,公共交通都是超负额运行,特别是在上下班高峰时期。有时候错过一次登车的机会就意味着要迟到,大家拼命抢上车自然成为常态。所以,改变这种状况不可能只寄希望于呼吁广大市民提高个人素质,自觉遵守秩序,而应该从根本入手,增加公共交通运行能力,提供多种出行方式,出台相应对策等等。
还有,公务员涨工资的呼声越来越高,不论从物价上涨的当前消费水平来看,还是从近10年未上调的基本工资来讲,这都是大势所趋、理所当然。但是,社会上对公务员涨薪大都强烈反对、一片骂声,归根结底都觉得官员贪污腐败严重、灰色收入太多,政府公信力弱,凭什么还涨工资?都希望公务人员奉公守法、正确履职、服务好群众,才可考虑涨薪的事。其实,公务人员中官员的比例很小,而官员中贪污腐败的也是极个别,大多数公务人员也只是拿着一份普通的工资,同样面对着房贷、供老养小、医疗等多方面压力。高薪不一定能养廉,但公众即要公务人员做好政府服务,又要其低薪奉法,这好比让一群本来饥饿的人负责看守粮食,还不能监守自盗,只靠个人道德修养约束,有点痴人说梦。这也需完善奖惩、监督制度来实现,即要让公务人员活的体面,愿意忠于职守,也要其畏惧法律,不想腐、不敢腐。
虽然中国是礼仪之邦,社会认同很多道德约束。但是,很多社会行为不是单单靠道德约束就能实现的,必须依靠完善的法律体系、确实可行的相关制度,来更进一步约束各种行为,对个人的任何社会行为都有相应的奖惩,让遵纪守法的人得到奖励,让违法乱纪的人受到制裁,这样才能平衡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使国家在法制的大环境下有序、健康发展。(杨鸿)
|